2016年3月22日星期二

凯风智见:有一种仇恨叫“功高盖主”

 当下的网络信息社会流传一句咒语:秀恩爱死得快。在这句恶毒的话语背后潜藏着嫉妒的怒火。同样的道理,在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做臣子的如果功勋战绩比皇帝大王显赫,也就是所谓的“功高盖主”,多半也落得死得快的下场。
   
  汉朝开国大功臣、淮阴侯韩信就是拥有这么个悲惨人生的主儿。我们与韩信的时代相隔了两千多年,对于这个名字所能唤起的大脑反馈多是片段式的记忆,如“胯下之辱”、“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之类,对于造成历史因果的来龙去脉少了系统的了解,也就不能从历史人物的性格、历史环境的局限等方面获得一些感悟。其实,历史并不遥远。
  韩信的性格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的大恩人萧何,在上演了“月下追韩信”的一幕之后,不顾被刘邦怀疑有叛逃的嫌疑,滔滔不绝地追捧韩信“国士无双”的才能。经历一番唾沫飞溅的连说带比划之后,萧何终于让刘邦想要会一会这个韩信。但是,萧何强调:“大王(刘邦)一贯傲慢无礼,给一军最高长官大奖授衔也像招呼小儿一般随意。正因为这样,韩信才不愿留在汉军中,要离开的。大王想要留住人才,必须挑选良辰吉日,斋戒,布置坛场,备好各种礼仪用度,这样才可以给大将授衔。”刘邦此时的处境好比被人束缚住了手脚,被封到巴蜀之地,远离政治中心,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只要韩信能够给他解开束缚,他是愿意礼贤韩信的。
   
  通过萧何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韩信身上有着一种和刘邦这些底层出身的人不一样的气质。拿喝酒吃肉作比,刘邦等人喜欢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随意方式,而韩信喝酒要用适宜的酒杯,吃肉也要切好摆好,用筷子夹着吃。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没饭吃在河边垂钓时受到漂母供食,漂母说他:“我是哀怜你们这些王孙后代的身世才给你食物,不是在图你的回报。”韩信的出身家世,史料没有记载,无从考查。秦朝以帝王之师吞并六国,顷刻之间的历史剧变,想必很多贵族诸侯的家族也就从此败落,加之韩信的姓氏出自韩国,或许他有着贵族血统。再者,韩信的生存方式,宁可没饭吃,也不事生产,年纪轻轻的韩信,既不从事耕田,也不从事商业活动,整天只是背着祖传的剑晃来晃去(剑是地位贵族身份的象征,从事农耕的农民平时绝不会这般打扮),最后还被街上的恶少欺负,受了胯下之辱。总而言之,韩信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穷讲究人。
   
刘邦画像
  而刘邦呢?可以简单的讲,汉高祖发迹之前就是底层社会的一个流氓混混,他的爱好不多,就两个:打架和女人。刘邦就是老大,身边总是跟着三五小弟,听见哪里打架就去哪里,其“职业”精神和操守,无出其右者。再看看韩信,永远都是一个人,因为他骨子里认为自己是和普通百姓不一样的。如果韩信也有微信朋友圈,估计他的朋友是经过层层筛选的,而刘邦的朋友少则上百多则千万,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大家一起玩啊。
  韩信和刘邦是两条轨道上的人,或者更确切的说,二人是金字塔结构中不同层次的人。这是从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的。
  韩信的本事
  韩信最大的本事就在于他杰出的军事能力。萧何在劝说刘邦留住韩信时曾说:“大王如果只是想要在巴蜀一带称王称霸,那么不必需要韩信的辅佐;大王如果还想率领兄弟们走出巴蜀,与楚王项羽一争雄雌,那么只有韩信一人可以依赖。”为什么这么多说呢?因为被人们奉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都不能率领将士们走出巴蜀、走向中原,病死五丈原。而这还是发生在韩信时代几百年之后的事,也就是说韩信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能够走出封闭的巴蜀之地,北伐成功。
  韩信被拜为大将之后,和刘邦有一个“汉中对”,为汉军指明了大战略方向。韩信告诉刘邦,虽然项羽的绝对实力不容撼动,但是依据他在项羽身边侍从的经历可知,项羽是个逞匹夫之勇的人,一人足矣撼三军;项羽虽然悲天悯人,见不得人挨饿受冻,但是对于有功之人却舍不得重重行赏,典型的妇人之仁;更为要命的是,项羽携威强对待百姓,不关心民间疾苦,失去了天下民心。只要大王(刘邦)反其道而行之,简直就是所向披靡啊!打下天下来,就拿天下的城邑封赏有功之人,没有不跟从效命的。利用手下将士思乡归乡的强烈情感,鼓舞斗志,汉家军就是一记铁拳。与百姓,秋毫不犯,清除秦朝苛政,约法三章,收获天下民心。刘邦听了汉中对,拍案叫好,恢复了斗志,一步步按计划实施争夺天下的大计。没有韩信的战略部署,刘邦也许早就被蜀地安逸的环境所驯服,早就没了进取之心。
  韩信自幼熟读《孙子兵法》,他用兵特别善于使用诈谋奇计。韩信斩杀楚军大将、项羽心腹龙且一战最能说明。韩信率军攻打齐国,项羽派龙且前来救援,保卫齐国这个战略重地。有人给龙且出主意说,汉兵杀伐而来,其锋芒锐不可当,当下之计,应该深挖战壕,加固城墙,与汉军做持久对峙消耗战。汉军千余人跋涉而来,自然消耗不起。时机一到,楚军可以轻松取胜。龙且是个正直的人,他愿意搞这些投机取巧的战术,他盘算着大老远来救援齐国,如果不真刀真枪的打一仗,军功从何处来?(军功以杀敌人头来算。)出战并且获得胜利,战胜韩信不说,还能够顺势拿下齐国地盘,这是多大的军功!于是两军开战,陈兵对峙于潍水两岸。韩信夜晚命令将士装了上万个沙袋,把上游的水截流,率领部队渡河讨伐龙且军,佯装不敌回撤,等到龙且军队渡河追杀时,上游决堤放水,龙且军就这样被打了个天昏地暗,军心一下子就散了,自己也葬送在韩信剑下。
  韩信自己说用兵多多益善,其实他更多的超脱于时代的成见,灵活变通兵法,更善于用诈谋奇计取胜,而不是逞一时之强,能屈能伸。像龙且这样的人物,不在少数,有很多机会是可以打败韩信、甚至杀了韩信的,但是就是由于固守程式或者道德操守,反倒赔了身家性命。
  韩信的失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之所以说韩信“国士无双”,看重的就是他的军事能力。韩信的军事能力远在刘邦之上,是汉军的顶梁柱,是唯一能够与项羽、章邯抗衡的人物。萧何也曾经说过,刘邦的政治能力则独步天下,纵观天下,是西楚霸王项羽不能及的。这就要扬长避短,韩信是上将,一军之统帅,必然多多益善;而刘邦则是统领将军的政治领袖,用对人即可。
  但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为人是有仇必报,并且自古以来多是患难与共可以,同享福难。韩信把刘邦当成真命天子,当成真兄弟,但是刘邦心里如何摆放他的位置,韩信始终是自我设想的。因为韩信本就是孤独的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刘邦不是这样的人。萧何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在刘邦北伐关中时期,萧何是给刘邦守护大本营的人。就是这么一个萧何,在“月下追韩信”之前,来不及说明擅自出军营的原因时,都曾被刘邦怀疑背叛了自己。可以想见,刘邦对手下每个人的信任度是有区别的。作为政治领袖,这是他生存的根本,无可厚非。韩信对此,始终没有看清楚。
  韩信率兵灭掉赵军后,善待赵国广武君李左车,并向其问策。广武君告诉他,当今天下,韩信的名字已经名闻海内、威震天下,田间地头的农夫无不丢下农具,跑来等待韩信将军的召唤。此时,也就是韩信战胜魏国、赵国后,已经是成为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了。对于韩信而言,此时的政治情商约等于零。再后来,当刘邦、项羽陷入势均力敌、相互对峙的局势时,韩信帐下的谋士蒯通出来点拨韩信,试图说服韩信以齐国为根据地,拥兵自立,三分天下。并且告知其间的厉害,无论帮与不帮刘邦,他的功劳已经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危险,结局只有一个定性,那就是死得很惨。自然,蒯通也给韩信讲了很多“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典故。奈何韩信始终对刘邦抱有一丝仁义的幻想,最终的历史是悲情的。
  刘邦早在韩信自请分封齐王时,就对韩信有了芥蒂。韩信率兵攻下齐国,齐国多次投降了又反叛,反叛了又投降。韩信出于镇抚齐国的考虑,上书刘邦封他为齐王。可是,刘邦当时正在被项羽军围困荥阳,焦头烂额老命忧患之际,韩信不速速拍马前来救驾,反倒邀功求赏,刘邦当即怒不可揭。从司马迁有关这段的记述来看,细细品读,韩信确实是出于公心之请,只是时机不对,而且当时韩信的恩人、刘邦的心腹谋臣萧何留守蜀地,没有人给刘邦解开心中的芥蒂。因此才有了以后的发展。以刘邦的性格,论功行赏、分封城邑,自然不在话下,之前张耳就被封在燕国之地镇抚燕国,这还是韩信给张耳上书请来的封赏。只能说,韩信的政治敏感度实在是不及军事能力。
  韩信,就以这样“功高盖主”方式和汉高祖刘邦拉下了仇恨,被吕氏设计谋害,刘邦并没有多少惋惜之感,默认了韩信的死,并且诛了九族。如果说要清除功臣,刘邦的当年的弟兄们并没有遭此毒手。韩信还是败在自己太过于自视甚高,让人不尽想起他当年进食漂母时,仍然自信满满地说,我以后定当重谢。太史公司马迁作《史记》走访淮阴故地,考察韩信为其母亲选的墓址,不禁感慨韩信要是能够收敛锋芒,不伐己功,是能够在汉家史册上与周公比肩的,而子孙后代也可以在汉家荫庇之下延续血脉。悲剧的人生,不禁让人唏嘘扼腕。

  声明:凯风文化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智见往期《太子归来:大汉年间的一桩悬案》 
                《清初亲王吴克善的“女人路线”》 
                《大明1572 河运、海运与国家命运》 
                《丑闻、偏见与女医生》 
                《慈禧唯一一段可能被证实的畸缘》 
                《先让官人贵起来》 
                《亦真亦幻朱厚照》 
                《天马与蚕-开辟丝路的异域传说 
                《回不了家的清朝公主》 
                《清朝那些不省心的蒙古驸马》  
                《难以禁绝的明代科场舞弊》 
                《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新漫评:美国,你赢在哪里?

      据美国网站Politico报道,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员最近在私下研讨,每天美国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数要降到多少时才是可以让人们接受的“适度死亡”,才可宣布政府已经战胜疫情。   在美国一些政客的眼中,死亡人数只是事关政绩的冰冷数据。 不久前,美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人数突破10...